香港广播系统发展史

2017-04-28 16:02 阅读

  

  此篇将的是香港广播系统在新中国成了后的情况,大家也更能领会和了解其中所发生的事情。

  广播剧演绎社会众生相

  谈到香港首间商营有线广播电台,叶世雄称,丽的呼声电台于1949年3月启播,安装费港币25元;每月收费港币9元,最初播送24小时。丽的呼声共有二个广播频道,其中“银色台”主要以粤语广播,“蓝色台”主要为英语频道,每一电台每天播送24小时粤语节目。丽的呼声在全盛时期主要播放广播剧和单人讲述的天空小说节目。艺员包括钟伟明、李我、萧湘、邓寄尘等。受到商业电台的启播影响,丽的呼声的电台广播至1973年停播。

  1949年李我加入丽的呼声,一年间订户增加6倍。何佐芝其后创办香港商业电台,李我加入。李我的成名作是“天空小说”系列广播剧,特色在于他包办广播剧中所有角色。此外,广播剧没有剧本,只有寥寥数十字大纲,由李我即席演绎。李我于粤味十足的悲情故事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众生相,热播8个多月的《萧月白》尤为其中经典。

  “二十四孝说唱故事”成经典

  此外,粤曲、粤剧是早年电台广播不可缺少的节目元素。香港电台由1954年起,开始制作粤曲节目,除邀请唱家、老倌助阵外,擅唱的师娘和瞽师亦受到重视。师娘弹唱之风,历史悠久,与“戏班”、“八音”、“歌伶”,同为人所乐道。师娘唱曲,板槽谨严,喜轻拢慢然,板面过板,花式繁多,为顾曲周郎所赏识。粤曲节目既然受到听众欢迎,特别是年轻一辈,所以在1956年增设两个新节目,逢星期四播出的“弦韵歌声”,邀请社团上电台演唱粤曲;而逢星期日播出的“空中歌坛”,则由粤剧老倌、歌伶现场演唱名曲,负责拍和的乐队。

  最特别是在1957年香港电台年报中,指出西洋乐器如小提琴、色士风等,伴奏粤曲的效果,不及传统乐器二胡、三弦、扬琴、琵琶、椰胡、箫、笛等。依此说法,当时港台雇用的乐队,亦应以使用传统乐器为主,一反喜好用西洋乐器拍和的潮流。丽的呼声在当时视香港电台为竞争对象,因而亦努力自行制作节目,其中粤曲说唱故事便是香港电台少有录制的。

  香港电台只于节日录制一二辑的说唱故事,但丽的呼声则长期制作。

  丽的呼声电台于1973年停业,资料四散,现存于中文大学音乐图书馆的一套“二十四孝说唱故事”,是暂时唯一的第一手资料,共二十四辑,每辑半小时,撰曲、编剧、音乐领导,俱由已故音乐领班罗宝生一手包办,参加演出的唱家,多为一时之选,包括江平、何大傻、李锐祖、黎文所、李宝莹、钟丽蓉、冯玉玲、罗唐生等。

  根据曲艺界名宿李锐祖回忆,许多嘉宾都是由罗宝生亲自请回来客串的。“二十四孝说唱故事”的节目形式,以一人穿插讲述剧情,中间配合歌唱片段,无疑是融合了当时最盛行的单人讲述和粤曲于一节目内,是难得的尝试。1959年,香港电台开始使用超短波外勤转播车(VHF/FM)转播大戏,以改善音质,并设外勤转播员在间场时介绍剧情,以吸引听众。

  节目逐渐朝多元化发展

  叶世雄表示,1963年商业电台第二台成立,主要播放欧西流行曲,1969年商业电台第二台播出《年青人时间》除了第一位中文唱片骑士——陈任,香港从此开始了DJ文化。

  1968年3月香港电台从港岛中区迁至九龙广播道新大厦,以此为新的总部。1973年香港电台设立新闻部 ,在此以前,新闻简报由政府新闻处提供。1976年电台名称改为香港电台(RTHK),以反映香港电台增加制作电视节目。并于同年与教育司署(教育局前身)属下的教育电视台合并,并成立教育电视中心。同年亦开始短波调频立体声广播,进一步提高广播服务。

  后来随着电视的普及化,港台制作的电视节目亦开始多元化,继有电视剧、纪录片、综合节目、文教节目及教育电视等。

  以上就是关于香港广播系统发展史的全部内容,香港在中国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城市直到现在依旧是中国大地的一颗璀璨的明珠。